搜尋結果

共 77 個結果
頁數:1 2 3 4

北京判囚29台灣電騙犯

... 他們被控冒充公檢法和出入境人員,利用電訊網絡對生活在大陸、香港的居民實施詐騙,有14人被判罰617萬餘元人民幣 ...全文

今日信報兩岸消息簡訊2021年01月01日

多名中國公民出境遭美國海關查電子設備

... 關執法人員有權對所有出入境人員進行檢查,包括查驗其個人訊息、出入境目的和攜帶物品等,毋須事先申請搜查令。美邊境 ...全文

即時新聞時事脈搏2020年05月25日

內地海關:隱瞞健康及旅行史將追究責任

... 施口岸檢疫,要求所有出入境人員必須申報健康,進行體溫監測篩查和醫學巡查。 他續稱,全國口岸上周二起已啟用第五版 ...全文

即時新聞時事脈搏2020年03月23日

疫戰深不見底 A股短線難安

... 入」,特別強調北京等出入境人員較多的口岸,要「依法實施縝密的出入境防疫管理」,即因應目前疫情蔓延全球,要防止反 ...全文

今日信報財經新聞神州最前線穆真2020年03月10日

李克強:防止疫情反彈

... 。 此外,要嚴格實施出入境人員口岸衞生檢疫和防控工作,在嚴控疫情輸出的同時,對衞生檢疫部門判定的確診病例、疑似 ...全文

即時新聞時事脈搏2020年03月09日

內地海關檢出75宗新冠病毒陽性病例

隨着新冠病毒疫情輸入風險持續加大,內地海關對所有出入境人員嚴格實施100%查驗健康申報,全面開展體溫監測篩查。 ...全文

即時新聞時事脈搏2020年03月04日

疫情回流 京深增3海外輸入病例
日韓意伊成「重災四國」 移民局海關嚴陣以待

... 備;海關總署要求全部出入境人員申報健康情況。 從2月23日南韓提升防控最高等級起,南韓公民日均約1300人入境 ...全文

今日信報兩岸消息新冠肺炎2020年03月02日

口罩:人情紙薄,抑或齊上齊落?

... 優先提供口罩予醫護或出入境人員。這一次,香港人再次戴上口罩,口罩背後可能是一顆共通的心。也斯03年為香港賦詩, ...全文

今日信報時事評論文化論政張可森2020年02月05日

華國慶假出入境人次跌11%
首6天共1045萬 遊泰日越最熱門

國家移民管理局微信公眾號發布數據指出,內地十一國慶節假期首6天,全國邊檢機關出入境人員1045萬人次,按年下降 ...全文

今日信報財經新聞2019年10月08日

端午節全國出入境客流增6.3%

新華社引述國家移民管理局數據顯示,今年端午節期間,全國邊檢機關共查驗出入境人員613.2萬人次,按年增長6.3 ...全文

即時新聞時事脈搏2019年06月10日

西九龍口岸港珠澳大橋成旅客往來港澳首選

... 化邊檢查驗流程,便利出入境人員通行。 目前西九龍口岸日均通關5.6萬人次,港珠澳大橋口岸日均通關4.8萬人次, ...全文

即時新聞時事脈搏2019年03月19日

中國公民人均通關查驗時間減至45秒

... 以上;2018年檢查出入境人員按年增長9.9%,中國公民人均通關查驗時間減少至45秒,大型口岸高峰期旅客候檢時 ...全文

即時新聞時事脈搏2019年03月19日

春節期間全國出入境人次按年增11%

國家移民管理局公布,今年春節期間全國邊檢機關共查驗出入境人員1253.3萬人次,較2018年同期增長10.99 ...全文

即時新聞中國財經2019年02月10日

西九口岸首百日平均5.4萬人次出入境

新華社引述國家移民管理局報道,去年全國邊檢機關檢查出入境人員首次突破6億人次,達6.5億人次,按年增長9.9% ...全文

即時新聞時事脈搏2019年01月08日

端午起中國公民出入境排隊少於半小時

... 曲雲海介紹,去年全國出入境人員總數達5.98億人次。其中,中國公民出入境達5.12億人次。國家移民管理局成立後 ...全文

即時新聞時事脈搏2018年06月14日

內地黃金周旺丁旺財

... 10月1至7日共查驗出入境人員499.9萬餘人次。 返程未見嚴重擠塞 昨日是黃金周最後一天,各地出現返程高峰, ...全文

今日信報兩岸消息2017年10月09日

誰是下個李波林榮基?

... 釋的方法成功避過兩地出入境人員,偷渡回內地。這個近乎宗教信仰的「不要問,只要信」,只能說其情可憫吧。 不過,梁 ...全文

今日信報時事評論王永平2016年06月22日

頁數:1 2 3 4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