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共 137 個結果
頁數:1 2 3 4 5 6 7

前景不妙借貸縮 流動陷阱遂技窮

... 資金流入市場,不過在存款流失下,銀行又從哪裏找錢去貸?難道要問央行貼現窗借?可見負利率有問題。再講,過去兩年的 ...全文

今日信報理財投資一名經人羅家聰2019年05月03日

港貸款四連跌11月回升0.1%
本地融資成動力 按揭額減1.5%

... 利率(P),可望減低存款流失的情況,惟不預期港元存款規模短期內會大幅下降。 ...全文

今日信報財經新聞2019年01月01日

1個月拆息突破2厘勢再上

... 率吸資,大型銀行為免存款流失,亦要調升定存利率,相信本月港銀隨美國加息機會存在,料加幅為0.125厘。   ...全文

今日信報要聞2018年12月06日

梁兆基料年內港美存在再加息機會

... 有分析認為銀行業活期存款流失、並轉移至較高息的定存而考慮加息,而且定存息雖然較高,但亦有不少交叉銷售機會,實際 ...全文

即時新聞香港財經2018年09月27日

P勢加0.25厘 大行存息難跟足

... 指出,大型銀行不擔心存款流失,調升儲蓄利率幅度未必如加P般高,而月內加P機會大之餘,或會有中小行先調升活期存款 ...全文

今日信報要聞2018年09月10日

金融科技毋忘聯繫滙率制度初心

... 斜智慧金融,傳統銀行存款流失不容輕視。溫故知新,倘若智慧銀行漸成氣候,分庭抗禮,猶如昔日存款財務公司佔港元存款 ...全文

今日信報時事評論鄭宏泰 陸觀豪2018年06月20日

滙豐1年定存1.6厘吸客

... 慮維持客戶關係,避免存款流失,同時,高息吸納客戶亦可進行其他產品的交叉銷售。他相信,其他銀行亦會跟隨滙豐做法, ...全文

今日信報要聞2018年05月02日

美股得失如求籤 數據解讀神經質

... 見其害,銀行基於害怕存款流失,寧可忍受息差收窄亦不敢向存戶轉嫁負息。 然而,那不等於決策者無計可施,從過去幾年 ...全文

今日信報時事評論社評社評2018年02月23日

真理愈辯愈明 感謝讀者賜教

... ,歐羅區的銀行因擔心存款流失及基於其他營運上的考慮,不會輕言向存戶轉嫁負利率,令其盈利能力面對更大挑戰。 以股 ...全文

今日信報理財投資投資者日記畢老林2017年12月13日

預期人行明年降準取代MLF

... 息與存款的息差,抑制存款流失。 美國聯邦基金利率下月有機會再上調四分一厘,報告認為,目前人民幣滙價相對穩定,加 ...全文

今日信報財經新聞2017年11月22日

港人幣定存息率升見4厘
銀行免存款流失紛出招

... 行跟隨加息,除了避免存款流失,亦可伺機為跨年資金作部署,不排除1年人民幣定存息率會回升至4厘或略高於4厘水平, ...全文

今日信報財經新聞2017年10月19日

金管憂首兩月信貸增長太快

... 量仍有所上升,暫未見存款流失及資金外流情況出現。他補充,金管局與銀行公會亦有談及金融科技及金融科技風險,而該局 ...全文

今日信報要聞2017年03月11日

滙豐調高人幣定存息率

... 利率,估計滙豐或避免存款流失,故加息保持競爭力。 滙豐昨天將人民幣定存年利率調高0.3至0.6厘不等,新資金2 ...全文

今日信報財經新聞2017年02月14日

港人幣存款首11月累減26%
2017年首季恐跌穿6000億

... 厘以吸納存款,以避免存款流失。 中銀香港高級經濟研究員應堅亦說,11月人民幣存款進一步滑落,主要由於當月離岸人 ...全文

今日信報財經新聞2016年12月31日

英雄不復再

... 四次不夠就八次,減慢存款流失。 歐日中國不懂借鑑 忙完一輪後,JP Morgan知道要炒起股市,令市場回復信心 ...全文

今日信報理財投資鴻鵠財誌盧志威2016年11月03日

薄利多銷打按戰 九月加息聽住先

... 家和經濟體,銀行為防存款流失,大都拒絕於零售層面向存戶轉嫁負息,業界對利潤受壓只能逆來順受。香港銀行的處境雖未 ...全文

今日信報時事評論社評社評2016年09月08日

意國銀行教人愁 雖有遠慮無近憂

... 所見,歐羅貶值令希臘存款流失;至於意大利,貸、存兩邊均或以國內為主,即使滙率未必是最主要因素,當地經濟前景亦應 ...全文

今日信報理財投資一名經人羅家聰2016年07月08日

頁數:1 2 3 4 5 6 7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