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共 39 個結果
頁數:1 2

增加人口可改善生產力?

筆者不喜外遊,今年卻遊歷了三大洲——瑞士、加拿大和澳洲,去到這些先進國家,都會強烈感受到一點:這些國家已準備好 ...全文

今日信報時事評論熊明德2018年08月22日

邏輯雖好 但不及立場重要

早上聽罷一個電台時事節目,訪問一位建制派立法會議員如何回應香港民族黨陳浩天在外國記者會(FCC)發表午餐會演講 ...全文

今日信報時事評論熊明德2018年08月16日

山寨大國難改國家前路

最近某國內科技「巨企」以同股不同權的形式來港上市。可能香港投資者很久沒有見過一些深入民心的品牌在港上市,所以表 ...全文

今日信報時事評論熊明德2018年07月12日

落實智慧城市 先從基本功做起

智慧城市(Smart city)一詞近年聽多了,很空泛的意思就是利用數據、各項科技,來幫助城市運作起來更順暢、 ...全文

今日信報時事評論熊明德2018年04月16日

政府在保育政策的角色

過去的3月,在南生圍怪火連連,執筆之時更有一起在南生圍橫水渡的火災。消防已把有關火災列為有可疑,作進一步調查。 ...全文

今日信報時事評論熊明德2018年04月07日

誰製造交通擠塞?

路路亨通,是所有駕駛者的共同願望,可是香港的交通擠塞問題近年愈見嚴重,關鍵又在哪兒呢?政府似乎把責任都推到駕駛 ...全文

今日信報時事評論熊明德2018年02月21日

林鄭月娥才是精英主義代表

自人大常委會去年底通過有關高鐵在香港的「一地兩檢」安排,本地法律界批評該安排並無法律基礎,特首林鄭月娥則批評香 ...全文

今日信報時事評論熊明德2018年01月22日

破除性別定型在乎尊重

去年底,# MeToo成為網上和全球熱話,除了揭露荷里活影圈中人如何利用權力和「優勢」脅迫女性外,也讓外界明白 ...全文

今日信報時事評論熊明德2018年01月18日

未來教育如何走

執筆時,聽到學生輕生的新聞,即使不認識輕生者,但對逝去的生命總有一份難以名狀的悲痛。痛定思痛,除了想想今天的教 ...全文

今日信報時事評論熊明德2018年01月10日

循環經濟:香港準備好嗎

香港過去面對環境議題,只看到多少又多少的經濟成本,卻很少看到環境議題帶來的商機。 以香港的廢物回收行業為例,最 ...全文

今日信報時事評論熊明德2018年01月04日

香港需要真正人口政策

香港的普及地理教育之中,最教筆者納悶的是對「人口」這個地理課題毫無興趣。雖然初中階段的課程確實有一個課題討論人 ...全文

今日信報時事評論熊明德2017年10月02日

環保運輸政策不可少

根據運輸署數字,截至2017年7月,全港已領牌車輛總數758031輛,比2016年7月的739304輛增加超過 ...全文

今日信報時事評論熊明德2017年09月20日

只有生命教育才能應對自殺問題

有說自殺就似一種沒有聲音、沒有跡象的傳染病,而每年學期開始的時間,都是最高危的時期。政府設立防止學童自殺委員會 ...全文

今日信報時事評論熊明德2017年09月14日

從汪精衞到湯家驊

自從林鄭在7月1日上場之後,湯家驊是其中一個受訪最密的人物。當然,湯從政以來,一直都是「傳媒之友」,對於記者大 ...全文

今日信報時事評論熊明德2017年09月04日

影子學生源頭未作處理

教育界近日最沸沸揚揚的關鍵字眼,非「影子學生」莫屬。興德學校的影子學生事件,暴露出校長專橫、校監和法團校董會的 ...全文

今日信報時事評論熊明德2017年08月31日

交通政策錯亂 香港付出代價

高鐵「一地兩檢」事件,好像掀起了整個社會對於公共交通效率的興趣。有立法會議員親身試搭廣深港高鐵的深圳至廣州南段 ...全文

今日信報時事評論熊明德2017年08月18日

共通能力不能實踐的願景

對知識的好奇,是一種素養。筆者最近與朋友前往台灣,赫然發現一本介紹台灣課程改革的刊物,拿來翻閱再深究下,發掘了 ...全文

今日信報時事評論熊明德2017年08月09日

香港公共開支—福利主義的迷思

林鄭月娥成為特首後,面對教育和公共醫療系統問題,均樂意在公共財政上提供資源——先在教育範疇提供50億元新資源, ...全文

今日信報時事評論熊明德2017年07月25日

國際局勢新瓶舊酒

英國的脫歐公投塵埃落定,雖然公投只有意見表達的功能,並未有實際的法律效力,但對英國、歐洲,以至全球,都發出一個 ...全文

今日信報時事評論熊明德2016年07月08日

頁數:1 2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