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3年的疫情時期,Jennifer表示自己曾做過「代客送殯」。「客人滯留外地,無法及時返港送別婆婆。因此,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4年01月13日
在約定時間,蔡詩敏(Jennifer)與梁苡珊(Esther)以黑白雙煞造型現身,如果放在時裝版面,也許是另一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4年01月13日
李志強第一次旅行是剛踏出社會工作,時年約20歲,在理工學院做影音製作,主要工作替學校拍教學宣傳片。他笑指,年輕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4年01月01日
不少人夢想環遊全世界,但做到的沒幾個。這次受訪者李志強(CK),數十年來,靠着邁開足跡,一步一步踏遍全球。至今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4年01月01日
潘國軒本身是港大土木工程系畢業生,現時是一名公務員、結構工程師。他早年在私人市場工作,有份參與旺角朗豪坊興建。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3年12月27日
在上班的時間,潘國軒是一名結構工程師。他在香港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畢業,參與過的工程,包括朗豪坊及凌霄閣,現時是一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3年12月27日
「建祝義工隊」早期班底,是潘國軒在HKU Space教建築相關科目時的學生,起初只做義務家居維修;後來擴展至囤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3年12月27日
Naman Tekriwal,來自印度,是一名科技大學商科畢業生。
因為見到本地餅店丟掉新鮮麵包問題嚴重,數年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3年12月18日
Naman在印度新德里出生及長大。「我們的觀念是不能浪費食物,父母如此教導子女。然而我來到香港後,十分驚訝這裏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3年12月18日
胡漢傑(Deson)是一名建築師,本身職務從事住宅項目的興建。
去年,他與朋友、身為城市設計師的陳智峰,合力寫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3年12月11日
胡漢傑做天橋研究,源於墨爾本留學時期得到啟發。「有次我做了一個project,tutor看完說:『喂,這幢樓的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3年12月11日
Kajal父母來自印度西北部的拉賈斯坦邦(Rajasthan),兩人早於1970年代來港。Kajal在香港出生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3年12月08日
Kajal Aswani,是一名印度裔、專打家事訴訟的律師。
父母自七十年代來港定居,她在香港土生土長,會說廣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3年12月08日
李維榕是亞洲家庭治療學院(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AAFT,下稱學院)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3年11月29日
李維榕早年在台灣政治大學修讀新聞系,後再前往美國進修。她沒成為新聞工作者,卻變成心理學專家,擁有社會工作碩士學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3年11月29日
馬承志的血脈是印度族,信仰為印度教,家鄉的地理位置在現時的巴基斯坦。「爺爺的一個弟弟(叔公)當年為了生存,到香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3年11月22日
馬承志(Neeraj Ramesh Mahboobani)是伊利沙伯醫院放射診斷部顧問醫生。他是印度裔,在香港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3年11月22日
據統計,日本擁有全球最多的老舖。截至2019年,日本超過百年歷史的老店逾3萬間,遠多於排第二位的美國(近2萬間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3年11月13日
現年47歲的門間一泰已婚,與妻育有一名現年15歲女兒。他笑言希望女兒能繼承家業,如果女兒不接受,他有一後備方案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3年11月13日
上月收到城中畫廊傳來新聞稿,有關一個名為Andrew Eldon的居港攝影師,今年初遠赴埃塞俄比亞神秘部落——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3年11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