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邱騏驄(Julian)自幼已和今天的專業結緣,當時他患有哮喘,經常進出醫院,目睹家人為照顧自己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仁心仁話張綺霞2023年08月16日
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邱騏驄指出,防範耳鼻喉科疾病,飲食均衡和減少煙酒非常要緊。「喉癌、舌癌多跟煙酒相關。」如果飲食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仁心仁話張綺霞2023年08月16日
文物修復保育多在公眾視野外進行,工作神秘。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除了借展,也因本地藏家的捐贈,開始累積自家藏品,負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3年08月12日
呂志超和Jessie兩位文物修復專家同樣來自內地,他們曾經出國進修和工作,再輾轉到香港任職。
呂志超原本主修藝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3年08月12日
意大利出生的Alberto Gerosa居港10年,是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兼任助理教授,也在深水埗創設獨立影院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3年08月07日
謝稚柳(1910-1997)和陳佩秋(1923-2020)是難得夫婦齊名的海派畫家,他們年紀相差12年,因對宋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3年08月01日
近年不少機構和人士投身霓虹招牌保育,卻始終力量微弱,無法阻擋其消失大潮流,Cardin感嘆:「時代不同,有些改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3年07月29日
霓虹招牌林立夜景是八九十年代香港特色,近年逐漸銷聲匿跡,民間不少機構致力將這些招牌實體和故事保存,「霓虹交滙」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3年07月29日
荷蘭出生、以瑞士為基地的藝術家Kaspar König深信,任何東西都可以變成樂器。過去他創作過許多讓人驚奇的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3年07月25日
在電影業眾多崗位中,電影攝影師可說最少女性擔任,過去器材沉重,女性總被歧視為應付不來這體力要求高的工作,隨着科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3年07月18日
與丈夫離異後,Katherine獨自一人帶兒子,同時兼顧創作,問到如何平衡不同角色,她說沒特別訣竅,只是不浪費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3年07月15日
美國畫家Katherine Bernhardt的作品經常成為藝博會打卡對象,她畫的都是一些尋常商品、流行文化標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3年07月15日
清朝國力鼎盛,在北京西郊興建起皇家後花園「圓明園」,從康熙開始,歷代皇帝不斷擴建,成為佔地三、四百多公頃的大型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3年07月11日
林兆榮(Swing,暱稱榮仔)擁有多重不同身份,正職教授視覺藝術,副業有藝術創作、寫作、拍片、演員,此外也是巴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3年07月07日
雖然常以巴膠身份受訪,但榮仔反覆強調自己不僅做與巴士相關的創作,還有其他題材。和他同齡的藝術家專注於某個範疇和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3年07月07日
香港古時曾是知名珍珠產地,吐露港一帶更有「媚珠池」的別名,經過多個朝代開採後,天然珍珠產量大減,因而停止。進入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3年06月26日
出生於西非塞拉利昂的澳洲藝術家帕翠西亞皮奇尼尼(Patricia Piccinini),其雕塑就如實驗室偷跑出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3年06月20日
森林裏菇的品種多樣,如順序般在不同階段長出,負責將森林中的廢物逐步分解,Alvin目睹這些完美的協作,都忍不住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3年06月14日
夏天是菇類生長旺盛的季節,每逢有人食野菇中毒,或是樹木因真菌侵蝕倒塌,都會見到鄧銘澤博士(Alvin)受訪。獨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3年06月14日
何謂美麗,每個人各有想法,卻不是每個都敢按自己的想法生活。
身兼健美運動員和紋身師,關曉萍(Dalia,暱稱阿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3年0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