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有九個聲調,比普通話的四個調多,粵語除了有平上去聲,還有入聲。有學者認為說粵語的人能辨、能說這麼複雜的聲調 ...全文
自2013年《施政報告》提出要「加強各種支援,為少數族裔學生提供更有效學好中文的機會」(第130段),同年嘗試 ...全文
在香港「少數族裔」一詞,顧名思義,指華人以外的其他族裔。若論及少數族裔學習中文的困難,一般指來自南亞地區(包括 ...全文
踏入千禧後第二個十年,不同調查皆顯示香港學生的英語表現繼續受到社會廣泛關注。本港中學為了適應政府教學語言微調政 ...全文
香港以粵語為母語、英語程度由初級到中級不等的學生,在學習英語時最常出現非標準英語特徵,其涵蓋層面廣泛,包括語音 ...全文
「語境教學法」是指通過模擬真實的語言環境,創設目標語言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潛能,通過在語境中的體驗、參 ...全文
從提出「語言習得關鍵期假說」(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到現在,已經過了五十多年。 ...全文
2016年中國教育部和國家語委印發了《國家語言文字事業「十三五」發展規劃》(以下簡稱「十三五」規劃)。這份提綱 ...全文
關鍵期,又稱「敏感期」。這一概念首先來自生物學領域,指個體發展過程中,環境的影響最大並最適宜學習某種行為的時期 ...全文
曾有內地學者期望,香港回歸後應走向「普通話成為政治和行政管理語言,英語成為科學技術、金融商貿語言,粵語成為家庭 ...全文
特區政府的語文教育政策,以「兩文三語」為目標,期望學生可以中英兼擅,能書寫通順的中、英文,操流利的粵語、普通話 ...全文
根據神經科學的研究,以及對第一和第二語言讀寫能力發展的文獻回顧,提早於4至8歲接觸普通話,能有效地提高教與學的 ...全文
香港正規教育中,課堂上的教學是大多數學生接觸英語和普通話的唯一途徑。回歸後香港實施兩文三語政策,過去20年大眾 ...全文
香港語文教學政策一直是近20年導致社會紛爭的重要因素之一。雖然英語很少作為社會群體之間的溝通媒介,但對大部分香 ...全文
目前普通話除了作為小學的必修科外,也是不少中小學中文科的教學語言(即「普教中」)。回歸以來,各界與內地的跨境活 ...全文
1999年《施政報告》提出「特區政府的一貫宗旨,是培養兩文三語都能運用自如的人才。」(香港行政長官,1999) ...全文
有關語言規劃,特區政府過去一直欠缺清晰的發展藍圖,直到語常會2003年推出「行動計劃」(Action plan ...全文
對於非華語學生來說,漢字是學習困難的根源所在,漢字筆畫多,又難通過語音來記憶,書面形式和發音之間沒有可感知的聯 ...全文
按2016年政府的統計,香港少數族裔人口總數達58萬,其中來自南亞地區(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等)的居民人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