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藝術作品在首演時不一定取得好成績,但不就等於失敗,尤其在古典樂中首演雖未獲認同,往後依然有翻身的機會,甚至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藝文評論鄧蘭2016年12月15日
著名大提琴家麥斯基(Mischa Maisky)的曲目庫很廣。從巴赫到蕭斯塔高維契,從德奧古典作品到俄羅斯浪漫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藝文評論李夢2016年12月14日
香港「進念」製作的「電子音樂影像劇場」《維根斯坦》,可以說是將抽象的哲學思想,藉着現代影音科技製作成為具體可見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藝文評論周凡夫2016年12月13日
傳統戲曲的傳承和發展,每每在繼承和革新兩方面游移。老戲迷當然是喜愛看舊戲,欣賞演員的唱腔做手功架。新觀眾較注重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藝文評論佛琳2016年12月12日
一年又到歲末,正惆悵全年聽過的幾十場音樂會,可堪回味者不足二三,忽然見到一張香港管弦樂團的海報,是邀請了莫斯科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藝文評論蕭威廉2016年12月08日
相對其他弦樂器,用手撥弦的古典結他音量很細,似乎先天不宜作協奏曲的獨奏樂器。但西班牙作曲家盧狄高(Rodrig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藝文評論默泉2016年12月07日
各行各業都有個保護神,華光師傅是戲神,每年農曆九月廿八日,香港八和會館演出傳統例戲,慶祝先師寶誕。例戲指特定節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藝文評論張敏慧2016年12月06日
巴托獨幕歌劇《藍鬍子的城堡》長約一小時,這長度不足以撐起一晚演出。巴托再無其他歌劇,所以現在多數和其他現代獨幕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藝文評論劉偉霖2016年12月05日
Stefan和David是藝術組合Baltensperger+Siepert的兩名成員,2年前他們在杭州舉辦展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藝文評論鞠白玉2016年12月01日
2007年由歐洲收藏家尤倫斯夫婦創辦的藝術中心,一直是北京看展覽的必到之地,其推動及發掘當代中國藝術的角色,實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藝文評論黃傑瑜2016年11月30日
11月香港芭蕾舞團把美國編舞家卡尼柏諾烈的作品《茶花女》首度搬上亞洲舞台。我看了12號的日場。改編自法國大文豪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藝文評論鄧蘭2016年11月29日
今年3月剛在荷蘭世界首演的歌劇《湮滅》(Blank Out),在第19屆北京國際音樂節中的亞洲首演(10月20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藝文評論周凡夫2016年11月28日
在11月頭舉行的莫斯科愛樂樂團音樂會可說是一場低調的節目,事關主辦單位(一傳統報社集團)的宣傳很遲展開,又缺乏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藝文評論洪思行2016年11月24日
教育節目要不說教、富趣味而又真令觀眾增加相關知識和興趣,甚至日後繼續探索,並不容易,而跨界的教育節目就更難了,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藝文評論聞一浩2016年11月23日
都說戲曲屬於高台教化,教忠教孝,所謂高台教化,指通過戲劇藝術,給觀眾以道德的、思想的、政治的導引與教育。最近看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藝文評論張敏慧2016年11月22日
11月中回到初冬的柏林,看最想看的節目前,先看些次要演出來適應時差。11月15日於德意志歌劇院有《托斯卡》,卡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藝文評論劉偉霖2016年11月21日
倫敦皇家芭蕾舞團的兩位傳奇編舞家──艾斯頓爵士和麥美倫爵士──給舞團留下了許多瑰麗無匹的作品。在9月底展開的2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藝文評論伍家嶸2016年11月17日
莫華倫雖然在香港的古典音樂界無人不知,在大中華地區也是炙手可熱的歌劇伶,但他已六七年沒有在香港演出歌劇,幸好,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藝文評論蕭威廉2016年11月16日
香港歌劇院每年總有些大製作不容錯過,今年就是莎翁的4大悲劇之一的《奧賽羅》,這是為紀念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而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藝文評論萱子2016年11月15日
9月22與23晚,到文化中心看進念《香光念佛》與《華嚴經》,觀眾擠擁,大劇院連3樓也開放,幾乎都是陌生臉孔,長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藝文評論張錦滿2016年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