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宗三在《美的感受》一文中提出,「能表現天地之美,神明之容的生命才是藝術家」。「天地之美、神明之容」源自《莊子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人云我云馬揮2022年07月12日
讀許多讚揚倪匡的文章,令我想起牟宗三1968年在中大的演講,後來以〈美的感受〉為名發表的文章。牟宗三開宗明義地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人云我云馬揮2022年07月11日
蘇格拉底提出人皆求善之說,引發一個問題:若然人皆求善,那惡從何來?蘇格拉底的答案是:惡來自無知或思想錯誤。換句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人云我云馬揮2022年07月06日
根據俄羅斯沃羅涅日大學史圖寧教授的說法,傳統俄羅斯人不大分得清楚笑和微笑。經常有俄羅斯人目睹朋友微笑時發問:「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人云我云馬揮2022年07月05日
人笑,是本能。在什麼場合和情況才可以笑?是經常笑還是間中笑?是微笑還是嘻哈大笑?卻受文化及時代制約。昔日男尊女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人云我云馬揮2022年07月04日
蘇格拉底跟孔子一樣,述而不作。孔子還刪訂《詩經》和《春秋》,蘇格拉底卻沒有留下隻字。他以思想家和雄辯家的形象,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人云我云馬揮2022年06月29日
孟子講的良知,既是哲學中的形而上學概念,也可指涉日常生活中的倫理經驗。《孟子.盡心上》有言:「孩提之童無不知愛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人云我云馬揮2022年06月28日
牟宗三曾如此寫道,他在1933年即將在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時,就學於熊十力。有一天,熊十力與馮友蘭閒談,牟宗三在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人云我云馬揮2022年06月27日
王陽明任龍場驛丞四年,提出「知行合一」及「致良知」之說。良知見於《孟子》:「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人不用思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人云我云馬揮2022年06月22日
中國文史不分家,西方則科哲不分家。以此問題為例:「假如一株樹在森林中倒下,當時沒有人在林中,那有沒有發出聲音?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人云我云馬揮2022年06月21日
《論語.八佾》記載:子入大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人云我云馬揮2022年06月20日
現今,一夫一妻制已被視為天經地義的婚姻制度。可是,從進化論角度,一夫一妻並非最有效率繁衍後代的制度。無論雄性或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人云我云馬揮2022年06月15日
今年父親節在6月19日。母親節和父親節都是西方的節日,古已有之。現代母親節源自美國1907年,父親節則在美國1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人云我云馬揮2022年06月14日
自古以來,中文已經一字多義,且可以互借、相通,以至意思曖昧,不夠明確。反之,由古希臘開始,論述——尤其是哲學論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人云我云馬揮2022年06月13日
一場新冠疫情,會否徹底改變人們看電影的習慣?有待稽考。恐怖驚嚇片並沒有因為觀眾無法入戲院而吸引力大減。
統計顯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人云我云馬揮2022年06月08日
《論語.鄉黨》篇最後一章:色斯舉矣,翔而後集。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首4句的意思雖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人云我云馬揮2022年06月07日
《論語.鄉黨》篇最末一章,錢穆在《論語新解》書中讚為「千古妙文」,卻是兩千年來最多不同解釋的一章,連朱熹也認為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人云我云馬揮2022年06月06日
古漢語中,吾、予、余、己,意思都是「我」。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不同的稱呼呢?原因之一可能是:在不同的情景和倫理網絡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人云我云馬揮2022年06月01日
今人常常講的「自我」,是西方的概念,以英文來說,I是主體,me是客體。中文卻沒有這個分別,I和me同樣是「我」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人云我云馬揮2022年05月31日
戰國時期思想家楊子沒有著作留給後世。他的主張和事跡大多見於《列子》,而《列子》一書後世多信為偽作,因而楊子的確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人云我云馬揮2022年0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