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對同性戀一直嚴重歧視,能頂住壓力出櫃的人非常少,直到2018年,同性戀之間的自願性行為才被宣告合法,可是社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3年09月23日
經過多年的戀愛追尋,如今Onir仍然單身,他感嘆:「要成為酷兒,總要伴隨一系列的損失,因為你的愛無法被社會承認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3年09月23日
看教育電視是港人成長的重要回憶,沉悶課堂中難得有喘息時間,碰上有趣的節目,印象特別深刻。例如《細菌大王》,它擁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3年09月18日
腎病很多時來得毫無預警,腎病科專科醫生林仲文行醫多年,看過不少讓人心酸的病例,很多發現得太遲,情況嚴重需要長期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仁心仁話張綺霞2023年09月13日
隨着人口老化,無論內科還是腎病科,工作均愈來愈繁重,從前林仲文在公立醫院專科門診工作,上午平均看十多二十個症,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仁心仁話張綺霞2023年09月13日
從Frankie做舞蹈員開始,家人就很放心讓他闖天下。「工作很不穩定,但他們看到我能維持生活,沒損手爛腳或問家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3年09月09日
MIRROR成員陳瑞輝(Frankie)和許博文(Johnny,暱稱強尼)都是半途出家的藝人,經過一段適應時期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3年09月09日
造星選秀節目之所以吸引,在於它記錄參賽者如何從寂寂無聞小輩,經多番試煉後逐漸成長,在舞台上綻放光芒。
ViuT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3年09月04日
巴基斯坦裔小演員林諾(Sahal Zaman)初試啼聲就一鳴驚人,憑在《白日青春》的生動自然表現,接連得到多個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3年08月28日
香港山野有不少歷史悠久的路,很多是石砌,依山而建,平緩易走,且結構穩固,使用多年仍保存完好。這些古道連接村落、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3年08月23日
經常深入古道探險,標叔叔笑言沒遇過什麼意外,只是有次掀起石碑查看,赫然發現有一條帶劇毒的青竹蛇躲在下面。「牠害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3年08月23日
黃慧慈(Mercy)在香港話劇團演出多年,扮演過大大小小的角色,屢度獲獎,當初誤打誤撞入讀演藝學院的戲劇學院,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3年08月21日
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邱騏驄(Julian)自幼已和今天的專業結緣,當時他患有哮喘,經常進出醫院,目睹家人為照顧自己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仁心仁話張綺霞2023年08月16日
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邱騏驄指出,防範耳鼻喉科疾病,飲食均衡和減少煙酒非常要緊。「喉癌、舌癌多跟煙酒相關。」如果飲食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仁心仁話張綺霞2023年08月16日
文物修復保育多在公眾視野外進行,工作神秘。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除了借展,也因本地藏家的捐贈,開始累積自家藏品,負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3年08月12日
呂志超和Jessie兩位文物修復專家同樣來自內地,他們曾經出國進修和工作,再輾轉到香港任職。
呂志超原本主修藝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3年08月12日
意大利出生的Alberto Gerosa居港10年,是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兼任助理教授,也在深水埗創設獨立影院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3年08月07日
謝稚柳(1910-1997)和陳佩秋(1923-2020)是難得夫婦齊名的海派畫家,他們年紀相差12年,因對宋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3年08月01日
近年不少機構和人士投身霓虹招牌保育,卻始終力量微弱,無法阻擋其消失大潮流,Cardin感嘆:「時代不同,有些改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3年07月29日
霓虹招牌林立夜景是八九十年代香港特色,近年逐漸銷聲匿跡,民間不少機構致力將這些招牌實體和故事保存,「霓虹交滙」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3年0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