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各項防疫措施的放鬆,更多大型演出即將上演,其中一個是香港管弦樂團與香港芭蕾舞團合作,參與演出人數超越300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2年10月10日
徐若瑄和柯震東都是年輕時出道不久就走紅,然而卻因為各種風波和爭議而影響事業,經過起起伏伏,最近才算平穩下來,共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2年10月03日
做了數年,Ricci最享受每次開樹的過程,「就如打開寶盒,外觀看來不怎麼漂亮,切開才發現紋路非常漂亮。」
從樹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2年09月28日
香港到處都有樹木的蹤影,很多時都是觀賞和綠化環境用,甚少人關心這些樹木死後去向。自從2018年超強颱風「山竹」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2年09月28日
港島西山頭曾綠草如茵,陣陣海風為炎夏降溫,千多隻牛在不同角落悠閒吃草,孩童則在草坡上嬉戲,附近的居民每天可喝到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2年09月24日
改裝已嚴重損毀的建築,對團隊來說挑戰不少,薄鳧林牧場古蹟及業務發展經理林楚穎(Hazyl)解釋,大樓主體不少位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2年09月24日
紐約藝術圈競爭激烈,山口歷(Meguru Yamaguchi)是少有能在時尚圈和藝術圈得到認可的藝術家,曾和三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2年09月19日
以70歲之齡推出第一本小說《沼澤女孩》(Where the Crawdads Sing)前,迪莉婭歐文斯(De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熒幕焦點張綺霞2022年09月13日
血腥畫面在巴洛克畫作中並不罕有,在反宗教改革運動中,教會鼓勵藝術家創作刺激觀眾感受、引領他們投入天主教信條的作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2年09月10日
巴洛克是緊接着文藝復興的藝術時期,發源於意大利,影響力遍及其他歐洲國家及她們的殖民地。巴洛克繪畫作品以戲劇化的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2年09月10日
疫情下,人對網絡和電子用品的依賴大增,已很難想像沒有屏幕的日子如何渡過。然而長期依賴數碼產品,可能對心情造成影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熒幕焦點張綺霞2022年09月05日
香港郊野公園不少山徑由人手以天然物料砌成,成為美麗風景。近年行山客增多,加上風雨侵蝕,山徑加速耗損,負責保養的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2年09月02日
綠惜地球從2019年開始推出「自己山徑自己修」活動,共招募了111名義工,Vivien大讚:「他們很多都是山友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2年09月02日
社會對女性身體總是施加很多標籤與限制,主流對「美麗」的定義,彷彿就是最大價值所在。所有主流以外的,都用奇異目光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2年08月22日
Lezlie一直很「貪靚」,喜歡化妝和打扮,但當所有人都說她不漂亮時,她亦羞於將這一面展示出來。自從成為模特兒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2年08月22日
垂直發展的香港都市以天橋網絡知名,市民可以靠此橫跨大廈、街道乃至區域,迅速穿梭流動。過去市民多稱讚其效率,近年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2年08月02日
最初David並非專修植物,從環境科學畢業後做過數年環保工作,認識了幾位中草藥專家,跟他們上山尋訪草藥,隨後更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2年07月30日
香港地方雖小,卻有約250種珍稀及瀕危植物,當中一些更以香港命名,是別處少見的原生品種。這些年來,本地植物學家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2年07月30日
海鮮在港人餐桌上不可缺少,但卻甚少會問,究竟這些魚是如何捕獲?一些石斑、鰻魚等品種都已在野外接近滅絕,由於不同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2年07月26日
兩位海洋科學研究者其實都愛吃魚。David笑言自己偶爾也會吃鰻魚,「但我會一邊吃一邊分享我的知識給其他人。」太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2年0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