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于喬是尖子,考進法律系,完成實習後卻放棄做律師,而是賣性感相、經營性商店、補習社等,不少人對此疑惑,她總反問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0年05月06日
盧展民並非出身醫生家庭,有志投身醫護行業,只因中學時曾加入聖約翰救傷隊。他經常駐守學校、運動場、沙灘的救傷站,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0年05月04日
說到保護牙齒,許多人都想到多刷牙來防止蛀牙、牙周病,但原來有時刷牙也未必有效。尤其是飲食不定時、愛吃酸味零食、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0年05月04日
Benoit在加拿大、日本、德國做過研究,最後落戶香港,皆因同是海洋地理學家的妻子在港找到工作,他也跟隨來港,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0年04月27日
珠三角地區水污染嚴重,導致大灣區水底缺氧,魚類生存困難,港大地球科學系和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助理研究教授Beno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0年04月27日
加藤泉的人像作品辨識度很高,他們都有大圓眼、扁長鼻子、小嘴巴、七彩臉孔和身軀,有人覺得他們像精靈,有人覺得像古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0年04月20日
早前加藤泉來港為「意象連綿:方法的彌合與觀念的縱橫」展覽中的新作揭幕。(CHAT六廠,至6月14日,目前暫時關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0年04月20日
雖然患上無法治癒的罕見疾病,但王政國感謝身邊一直有很多人鼓勵和支持。年輕時,他也無法接受自己容貌,「不斷埋怨自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0年04月14日
王政國從懂事以來,就面對各種各樣的歧視,從小就患上神經纖維瘤,隨着年齡增長,愈生愈多,身上布滿大大小小的肉瘤,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0年04月14日
疫情爆發以來,本地行山風氣日盛,然而垃圾遍野的情況也隨處可見。為此,不少團體發起清潔山野行動,垃圾量驚人,在常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0年04月07日
在過去走出人生低谷時,成瑞嫻坦言宗教的幫助有限。「反而是我的靈性中心在起作用,尤其是你要知道你是誰。」自己是誰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0年04月06日
在疫症大蔓延之際,要保持希望,並不容易,居住在疫情重災區紐約的華裔藝術家成瑞嫻(Emily ),也深感焦慮和恐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0年04月06日
春天是四季的開端,生機勃勃,繁花盛開,代表了希望。古今中外,讚美春天的作品多不勝數。十九世紀英國著名女詩人布朗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星級餐廳張綺霞2020年04月06日
這些年來,Wilson過着與香港人不同的生活,沒樓沒車,居無定所,「在南極工作,許多東西都不確定,但我覺得人生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0年04月01日
地球剛過了一個破紀錄的暖冬,早在去年12月,瑞士少女峰冰川已接近消失,今年1月更是有紀錄以來陸地及海洋氣溫最熱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0年04月01日
如果沒有中學師姐當年隨口一句話,鄧偉傑人生將大有不同。中學成績不算好,沒有什麼特別興趣,畢業後準備考警察,一個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影音文化張綺霞2020年03月27日
被譽為劇壇才子的同流劇團藝術總監鄧偉傑,演技備受肯定,多年來堅持做自己喜歡的創作,寧可維持小型發展。原本他計劃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影音文化張綺霞2020年03月27日
香港有一大片紅樹林,一般人不易深入,不知其生態重要性。紅樹林、鹽沼、海草床等海岸植物生態,統稱為「藍碳」,和陸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0年03月24日
李成業曾一度移居澳洲,在當地從事紅樹林研究20年,澳洲有全世界最大片的紅樹林生態,保育政策完善,研究資料更豐富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0年03月24日
疫情隔絕社交,而人的情緒健康很大部分靠社交維繫,長此下去,可能會為社會精神健康帶來危機。在這環境中,基層往往首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0年0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