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七十年代起,越南因為戰爭、政局動盪、排華等,人民被迫紛紛離開國土,走難到其他地方,當年香港也曾收留大量難民,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幕後人語張綺霞2017年09月14日
新加坡多年來都是以商業金融發展為先的城市,近年順應世界潮流,他們也大力投放資源在文化產業上,電影業也是其中一個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幕後人語張綺霞2017年09月13日
作為劉家良及翁靜晶的女兒,劉萬儀注定有一個不平凡的人生,前者是黃飛鴻第四代傳人、洪拳宗師兼電影人,後者身兼藝人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焦點人物張綺霞2017年09月11日
現在說「八十後」、「九十後」,都已經太過時,長江後浪推前浪,即將當家作主的是出生在2000年或以後的一代,他們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電視導賞張綺霞2017年09月07日
柬埔寨是近年港人的旅遊熱點,對這個國家的文化也很好奇。柬埔寨王子西索瓦.特梭殿下(HRH Prince Sis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焦點人物張綺霞2017年08月31日
石修最近榮升老爺,在兒子陳宇琛的婚禮上,依然非常型格,與兒子如兩兄弟。入行60年,他時刻保持在最佳狀態,看不見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焦點人物張綺霞2017年08月30日
近日法庭就公民抗命行動的判決,引起公眾對司法制度的疑惑,其中一個問題是為何口號中的一個「奪」字竟然成為關鍵?從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17年08月25日
雖然法庭語言傳譯、翻譯、鑑證是如此重要,然而香港仍未有相關的學位課程,也未有一個考牌制度或專業試。在研究過程中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17年08月25日
譚廣亨與太太相戀多年,兩人在一個私人聚會上邂逅。他早在之前就留意佳人的蹤影,一有機會見面,非常積極進取。「其實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17年08月23日
小兒外科屬醫科中的冷門,身兼港大首席副校長的譚廣亨教授從七十年代就投入相關範疇,在醫學科研上屢有突破,是小兒外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17年08月23日
多棲音樂人伍卓賢,從來不把音樂類型的界限看成大事,創作常為跨界進行,風格類型多樣,無論是中西、傳統當代、正統混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音樂殿堂張綺霞2017年08月17日
Bill多年來經常到處跑做研究, 很享受到世界各地與不同人見面,就算有時候中空寶,一群人一起盡力完成一件事也讓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17年08月16日
香港位處珠江口,歷來是航海要塞,城市發展將陸上的歷史遺跡消滅, 仍有不少古蹟留在海底幸免於難。早前,義務為港打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17年08月16日
做開地盤工作,Clint自言最擅長立體的創作,對於色彩的感知比較弱,因此在修讀藝術的第三年猛下苦功,對顏色的敏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17年08月15日
追逐夢想永遠都不怕遲,年將七十的何奇燄(Clint)將這句話完美詮釋,六十年代中三畢業後,他做過各種雜工,在地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17年08月15日
近日尖沙咀碼頭旁的廣場突然有漫天的泡泡出現,把一切淹沒在其中。在泡泡中看這個城市,虛幻又不實在,自有另一番景象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17年08月11日
日本三一一大地震之後,整個社會均受到衝擊,不少藝術家也開始思考環境與人的關係。
地震發生前,大巻伸嗣的工作室設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17年08月11日
在香港多年,Mathew自言從未想過離開這裏。「我很喜歡港人的價值觀,尤其是重視家庭方面。」作為園境建築師,他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17年08月10日
在泥裏放一粒種子,它便自然成長,給人足夠的開放空間,在裏面自然形成社區。民間有各種各樣的社區在自然生成,然而當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17年08月10日
小學教科書都寫道:香港是從一個小漁港變成大城市。究竟一個漁港是怎樣運作?漁民生活是怎樣?莫說大部分香港人,就算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幕後人語張綺霞2017年08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