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鼎盛是馬師曾和紅線女最小的兒子,出生在梨園世家,父母都是知名粵劇演員,雖然父母早在他6歲時於香港分居,但他記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影音文化張綺霞2020年07月10日
今年是粵劇大師馬師曾的120歲冥辰,這個在上世紀三十至五十年代活躍於香港的名伶,1955年移居內地後漸被遺忘,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影音文化張綺霞2020年07月10日
曾到訪蘭姨魚塘的雀鳥種類繁多,她說珍貴的黑臉琵鷺已經是「cheap嘢」,去年更來了罕見的彩䴉,而每次曬乾塘底,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0年07月07日
在中國的淡水魚大量運來香港發售前,本地原本也有不少魚塘養淡水魚,供應港人食用,時移世易,本地魚塘雖然大減,面積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0年07月07日
疫情稍緩,表演場所重開,就在上星期,疫情後首個本地大型舞台劇在文化中心大劇院上演,觀眾隔行而坐,人數減半,反應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影音文化張綺霞2020年07月04日
成為香港舞蹈團的藝術總監7年,需要創作,同時負責管理,楊雲濤笑言一直無法習慣管理工作。「我做舞者時習慣自己管理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影音文化張綺霞2020年07月04日
在白泥一帶的岸邊,每當潮退,就會露出一排排整齊的蠔殼,它們是人工排列,準備為重建蠔礁而放置。大眾多聽過珊瑚礁,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0年06月26日
因為疫情,Will最近多了時間留家,他很珍惜這段日子,而孩子也對他的工作認識多了。尤其是他經常用電話安排工作,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0年06月26日
喜歡巴士的郭炳華,早年已經花約20萬元買入數輛本地退役巴士,後來把其中一些轉交給其他巴士迷打理,「現在只剩下勝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0年06月23日
本地知名巴士迷郭炳華將興趣變成事業多年,發展巴士模型專門店,自行投資研發巴士模型,更買入真巴士收藏。疫情期間零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0年06月23日
城市當代舞蹈團(CCDC)過去一年面對不少挑戰,創辦人兼藝術總監曹誠淵離任,舞團現址將被收回,疫情衝擊舞班收入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影音文化張綺霞2020年06月20日
雖然是傳統芭蕾舞訓練出身,但伍宇烈從不受傳統觀念限制,總是問:「為何不可?」遇到有相同想法的人,就一起做「過癮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影音文化張綺霞2020年06月20日
雖然做海洋研究工作,但安原盛明笑指自己一直不太擅長野外工作,而深海的微化石樣本很多時都是來自國際合作計劃,有專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0年06月17日
沒有歷史的生命是空洞的,沒有記憶只求安逸溫飽,與禽獸無異。說到千萬年前的地球,許多人覺得「與我何干」,但有一群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0年06月17日
疫情對家庭的影響,未必完全弊多於利。Jasmine多年來獨力照顧兩個女兒,其中大女兒有自閉症,在管教上尤其困難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0年06月16日
疫情期間,世界各地的人都留在家中,因此也出現不少家庭摩擦,外國發生不少家暴和虐兒的個案,政府甚至需要另租酒店作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0年06月16日
疫情之下人心惶惶,足不出戶是這幾個月的常態,然而人們避免了身體染病,卻往往忽視了心理影響,隔離措施加上社會的恐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0年06月08日
李湄珍是本地最早用腦神經成像作研究的學者之一,那時是2000年,香港仍沒有相關儀器,她要專門去美國做這實驗。「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0年06月08日
過去多月,政府都呼籲人們盡量留在家中,卻忽略了社會上有一群人根本沒有家,疫情令社福機構作有限度服務,也讓活在邊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0年06月01日
Jeff在一個普通家庭長大,從小喜愛運動,也對弱勢者很有同理心,在大學時就帶當地邊緣青年打籃球,幫助他們找到希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0年06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