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漢明最長時間研究的作物,不是稻米,而是大豆。
而要說他最得意的成就,則是他找到大豆的耐鹽基因,從而在已有的大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2年07月25日
俗語說「大雞唔食細米」,譬如中大教授林漢明,年少時因家貧差點成為機械學徒。幸而靠勤力補鑊,最後憑獎學金讀完博士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2年07月25日
來自德國慕尼黑的恐龍專家Christoph Keilmann,出生於一個礦石世家,早年接手父親的生意之前,在大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2年07月13日
科學館近日舉辦了免費入場的恐龍展「八大.尋龍記」(即日至11月16日,須預約),大受公眾歡迎。而負責把恐龍化石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2年07月13日
英國廚藝天后Delia Smith說過:「雞蛋,簡而言之就是一件藝術,大師級的設計和構造,一個絕妙的包裝。」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2年07月04日
雞蛋產地不同,蛋殼顏色各異,但味道又有沒有太大差別呢?
「湖北蛋最好食!」David率先說道:「蛋黃呈橙色,非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2年07月04日
未加入WWF前,Carmen曾在大學做研究。她的博士論文主題是香港的原生動物——中華白海豚。
「當時的論文內容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2年06月28日
談起水獺,香港人可能感到很陌生,連「獺」(音察)字也可能讀成「賴」。原來香港一直有水獺居住,世界自然基金會(W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2年06月28日
陳藹姍專門處理青少年之間的欺凌問題已有約8年時間。
有關於施虐者對受害者拳打腳踢,甚至拍下短片放上網,很多人不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2年06月24日
近日,一名女童在荃灣一幢大廈的天台,遭受一班年紀相若的少女連番掌摑,引起社會高度關注。警方調查後,以「襲擊致造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2年06月24日
馮麗姝是本港少有專門從事欺凌研究的學者,訪問當天城大校園內一個關於網上欺凌的展覽,她也有份策劃。此展覽源自20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2年06月24日
Google Maps相信是香港人最常用的手機程式之一,除了有地圖,還有街景睇。Google街景服務5月尾15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2年06月15日
Raf本身是香港城市大學生物學學士。談到入行經過,他指畢業後曾在一間食品公司的生產部門工作,然後有一天他想再搵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2年06月15日
藝術就在身邊。港鐵會展站5月中通車,其中大堂貫穿多層月台的一面牆壁上,裝嵌了約1200幅海港相片——這件藝術作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2年06月07日
梁志和在香港出生,父母都是製衣工人。當年在中大本科修讀藝術,家裏沒有人阻撓,原因是知識水平不及。
「我阿媽對大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2年06月07日
香港有很多巴士迷,但大多數人只是儲模型、舊車票,去到收藏古董零件已是極限——但,是次受訪的湯煦風(Luca)與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2年05月31日
談到鍾情巴士的原因,Luca及Kobee都指出跟各自的成長有莫大關係。Kobee先說:「我以前住在青衣,爸爸每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2年05月31日
近期NFT製作成為藝術界的一股熱潮,Felix因受不同單位邀請合作,也參與其中,而作品也成功賣出十數個單元。他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2年05月24日
葉偉青(Felix),因繪本系列《香港重機》(港式交通工具變成了變形金剛)而大受本地以至世界各地網民追捧。其實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2年05月24日
香港藝術中心5月有一系列與樹木相關的文化活動「樹在街頭落淚」,羅文雪會作為其中一個活動的導師,帶領參加者漫步灣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2年0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