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叫自己做Harmony,原名是Anne-Marie Ilunga,她擁有亮澤的黑皮膚,24吋黃蜂腰,沒半點贅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0年12月02日
相傳古代有神農氏以水晶肚嘗百草習醫術,今天則有陳榮邦(Nikky)以10隻手指摸水母驗毒力。
他是一個水母專家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0年11月24日
陳榮邦最初入海洋公園工作,主要負責照顧海洋生物,更做過潛水員餵魚。
在偌大的海洋生物玻璃缸內,他徒手拿着魚肉塊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0年11月24日
吳思揚(Hugo),無論說話或外貌,都跟香港人沒什麼分別。
但其實他是澳門人,在當地出生和成長,到大學階段才來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0年11月21日
不少香港人覺得澳門的磁磚街名牌十分美麗,但吳思揚不以為然道:「一般啦!葡國很有趣,他們在臨走(回歸)前不斷想留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0年11月21日
郭坤豪(Alvin)是一名眼科醫生,而且是富豪醫院──養和醫院的眼科醫生。
30年前初入行,發現病人一旦有黃斑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0年11月09日
眼科醫生郭坤豪提醒,人到40歲要每年做一次眼科檢查。
「老花在約40歲開始出現,如不做檢查,你不知其實眼矇是什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0年11月09日
中電早前呼籲村屋業主可在屋頂安裝太陽能板,電力公司將以最高每度電5元價錢回購,七叔的家也有裝設這太陽能板,但原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0年11月02日
黃國志(Alex,人稱七叔)的母親是新界原居民,在大埔泮涌村長大。由裝修師傅做起,至今泮涌村有7幢村屋由他親手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0年11月02日
香港性教育落後,令黃鈺螢甚為生氣。
她不滿地說:「香港的性教育是不會講同志的。性教育也應該包含情感,而不是單純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0年10月24日
黃鈺螢(Sonia)是一個坦蕩蕩的學者。先說她的身份,她現在是中大性別研究課程的講師,「陰道」、「陽具」、「做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0年10月24日
今年40歲的Sringatin,來自印尼的東爪哇省(East Java),她本身有中學學歷,主修科目包括會計等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0年10月20日
Sringatin(思穎),是一個印尼傭工,也是印尼移民工工會主席,近年轟動全港的印傭Erwiana受虐案,正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0年10月20日
中秋節剛過去,而月餅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商業化的食品之一。
不少人對節慶活動商業化嗤之以鼻,例如月餅材料便宜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0年10月13日
黃競聰(Desmond)是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副執行總監,近期出版新書《簡明香港華人風俗史》,細數香港各式風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0年10月13日
馮穎琪(Vicky),自九十年代開始作曲,頭炮是鄭秀文大熱的《放不低》,此後陳慧琳的《最佳位置》、彭羚的《只因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影音文化譚淑美2020年10月10日
馮穎琪有一個14歲的兒子,患有自閉症,要上特殊學習班。
「有些家長覺得若小朋友能力逐漸改善,他們會爭取子女回到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影音文化譚淑美2020年10月10日
看不出宋以朗今年已71歲,他一直單身,亦無孩子。
與10年前不同的是,這個單身男人的家,門口有個矮櫃竟然塞滿一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0年09月30日
2020年9月30日,今天是張愛玲誕辰100周年。
1995年她在高齡74歲去世,愛美的她那時好像不怎麼怕老,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0年09月30日
為了寫好一本書,徐振邦近數年走遍全港近190間當舖。每一間他都入去過,而每次都是把同一枚小小的金元寶獻上,然後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0年0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