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卓祺自19歲入行,跟過兩個師父,分別是關多及陳旺。「關多已經去世;陳旺今年88歲,但他仍然有繼續做。」冒卓祺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2年08月10日
冒卓祺,是香港買少見少的紮作師傅。
他的攤檔設在元朗朗屏一個街市的乾貨區,訪問時快到盂蘭節,有說鬼門關會大開,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2年08月10日
1979年香港小姐冠軍鄭文雅(Olivia)是運動員,也是藝術家,曾是1978年香港女子跳高紀錄保持者、香港高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林艷虹2022年08月09日
今年是香港回歸25周年,兩位生於1997年的藝術家與香港同步成長,她們透過「九龍倉藝術獎學金計劃」,分別在美國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吳雄2022年08月05日
林文婷最近畫了一幅畫送給九龍倉,是個人水彩畫創作系列《你告訴我你看過的湛藍星空》的其中一幅,「我嫲嫲去年年尾臨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吳雄2022年08月05日
藝術家觀察力強,容易觸景生情,現實生活是靈感之源。目前在NGO組織工作的鄭睿清,坦言自小就感覺行先,而且觀察力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吳雄2022年08月05日
蔡珮兒(Patricia,下稱Pat)是一個不太傳統的香港女生。
曾在理工大學擔任室內設計講師,8年前卻放棄舒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2年08月03日
「Wontonmeen」有兩間設上下格床位出租的大房,一間是男女混合,另一間是女生宿舍。男女混合的那間以「籠屋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2年08月03日
垂直發展的香港都市以天橋網絡知名,市民可以靠此橫跨大廈、街道乃至區域,迅速穿梭流動。過去市民多稱讚其效率,近年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2年08月02日
求學只是求分數,植根於香港文化,答題技巧比吸收知識重要,導致受歡迎的本地科普電視節目不多,但《學是學非》是當中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潘天惠2022年08月01日
湯兆昇本着教育工作者和物理學學者的初心,多年來也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心繫下一代的成長,當中環保議題自然避無可避。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潘天惠2022年08月01日
最初David並非專修植物,從環境科學畢業後做過數年環保工作,認識了幾位中草藥專家,跟他們上山尋訪草藥,隨後更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2年07月30日
香港地方雖小,卻有約250種珍稀及瀕危植物,當中一些更以香港命名,是別處少見的原生品種。這些年來,本地植物學家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2年07月30日
在曾舉辦過約百個生日會之中,Birthday Happiness Asia創辦人Edward Fernande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2年07月27日
「來讓我們四人一起合照吧!」Edward Fernandes在我們取景的一間快餐店裏平淡地說——其實,現場只有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2年07月27日
海鮮在港人餐桌上不可缺少,但卻甚少會問,究竟這些魚是如何捕獲?一些石斑、鰻魚等品種都已在野外接近滅絕,由於不同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2年07月26日
兩位海洋科學研究者其實都愛吃魚。David笑言自己偶爾也會吃鰻魚,「但我會一邊吃一邊分享我的知識給其他人。」太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2年07月26日
林漢明最長時間研究的作物,不是稻米,而是大豆。
而要說他最得意的成就,則是他找到大豆的耐鹽基因,從而在已有的大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2年07月25日
俗語說「大雞唔食細米」,譬如中大教授林漢明,年少時因家貧差點成為機械學徒。幸而靠勤力補鑊,最後憑獎學金讀完博士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2年07月25日
陳煒勝(Kuma),筆名熊人,全職漫畫家,2003年入行,「記得沙士那年,朋友的舊同學的老闆創辦漫畫雜誌,我無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潘天惠2022年0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