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珮兒(Patricia,下稱Pat)是一個不太傳統的香港女生。
曾在理工大學擔任室內設計講師,8年前卻放棄舒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2年08月03日
「Wontonmeen」有兩間設上下格床位出租的大房,一間是男女混合,另一間是女生宿舍。男女混合的那間以「籠屋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2年08月03日
垂直發展的香港都市以天橋網絡知名,市民可以靠此橫跨大廈、街道乃至區域,迅速穿梭流動。過去市民多稱讚其效率,近年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2年08月02日
求學只是求分數,植根於香港文化,答題技巧比吸收知識重要,導致受歡迎的本地科普電視節目不多,但《學是學非》是當中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潘天惠2022年08月01日
湯兆昇本着教育工作者和物理學學者的初心,多年來也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心繫下一代的成長,當中環保議題自然避無可避。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潘天惠2022年08月01日
最初David並非專修植物,從環境科學畢業後做過數年環保工作,認識了幾位中草藥專家,跟他們上山尋訪草藥,隨後更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2年07月30日
香港地方雖小,卻有約250種珍稀及瀕危植物,當中一些更以香港命名,是別處少見的原生品種。這些年來,本地植物學家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2年07月30日
在深入介紹皇仁舊生會中學前,先讓大家知道師生在2021-2022年度努力的成果:葵青區游泳個人賽兩金三銀六銅、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中學導覽林艷虹2022年07月28日
在曾舉辦過約百個生日會之中,Birthday Happiness Asia創辦人Edward Fernande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2年07月27日
「來讓我們四人一起合照吧!」Edward Fernandes在我們取景的一間快餐店裏平淡地說——其實,現場只有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2年07月27日
海鮮在港人餐桌上不可缺少,但卻甚少會問,究竟這些魚是如何捕獲?一些石斑、鰻魚等品種都已在野外接近滅絕,由於不同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2年07月26日
兩位海洋科學研究者其實都愛吃魚。David笑言自己偶爾也會吃鰻魚,「但我會一邊吃一邊分享我的知識給其他人。」太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22年07月26日
林漢明最長時間研究的作物,不是稻米,而是大豆。
而要說他最得意的成就,則是他找到大豆的耐鹽基因,從而在已有的大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2年07月25日
俗語說「大雞唔食細米」,譬如中大教授林漢明,年少時因家貧差點成為機械學徒。幸而靠勤力補鑊,最後憑獎學金讀完博士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2年07月25日
... 模約見年輕人進行深度訪談,討論及了解其感受,他們說甚麼也可以,不用一定有宏觀建議,只要是他們的看法即可。
對於 ...全文
即時新聞時事脈搏2022年07月23日
陳煒勝(Kuma),筆名熊人,全職漫畫家,2003年入行,「記得沙士那年,朋友的舊同學的老闆創辦漫畫雜誌,我無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潘天惠2022年07月22日
廖光祖(Linus)與陳煒勝認識,但入行更早,見證行業由盛轉衰,他在10年前毅然轉行,將漫畫變為興趣。
「那年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潘天惠2022年07月22日
曾幾何時,港漫一紙風行,每期一出版報攤例必現人龍,漫畫家豬籠入水買跑車,像印銀紙一樣好搵;時移世易,今日港漫市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潘天惠2022年07月22日
在繁華的尖沙咀鬧市,隱藏饒富美感與藝術氣息的空間——YOLO by Fairish小書舍,店主是笑容甜美的八十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林艷虹2022年0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