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共 157 個結果
頁數:1 2 3 4 5 6 7 8

雙喜臨門 英鎊撲1.25

... 549。 央行:息口可加可減 英倫銀行昨天議息後一如所料, 維持利率在0.25厘,買債規模也不變。 不過,該行 ...全文

今日信報EJ Global2016年11月04日

港鐵票價機制諮詢 主流倡直接減價

港鐵(00066)沿用「可加可減」票價調整機制多年,一直「有加無減」,社會不斷有聲音要求徹底檢討。政府昨天公布 ...全文

今日信報財經新聞2016年10月28日

談港鐵論恒生 企業表表者

... 港企業中的表表者。 可加可減未能去政治化 他指出,恒生是香港人的銀行,主要為客戶提供財務上的服務,在傳統上以禮 ...全文

今日信報財經新聞周一人物2016年09月12日

公屋租金加減機制擬檢討

影響基層住戶的公屋租金「可加可減」機制,運作8年未曾檢討,有團體指機制僅以住戶收入為加租指標,明顯有漏洞。房委 ...全文

今日信報獨眼香江獨眼香江紀曉風2016年08月24日

英國脫歐加速企業高層薪酬改革

... 為敏感,是「不對稱的可加可減」(見Bell and van Reenen(2016),CEO Pay and ...全文

今日信報理財投資解牛集周尚頣2016年08月23日

藝術.可持續.發展

... 司如港鐵,票價講好是可加可減,但港鐵、九巴這些公司是too big to fail,結果變了年年加價,即使燃料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自由談甄小慧2016年07月08日

港鐵加價 推第二程九折

... 七年加價。港鐵是根據可加可減機制調整票價及推出乘車優惠。 昨天起港鐵亦會推出「即日第二程車費九折」優惠,為期4 ...全文

今日信報財經新聞簡訊2016年06月27日

馬時亨升呢做外公

港鐵(00066)經常被要求減票價及檢討可加可減機制,但同時又要保障小股東利益,難怪身為主席的馬時亨(Fred ...全文

今日信報財經新聞中環解密凌通2016年06月21日

經民聯晤馬時亨提三訴求

... 求,包括全面檢討票價可加可減方程式,當盈利上升到某一個百分比時,要考慮減價,「形成一個真真正正的可加可減機制」 ...全文

今日信報財經新聞簡訊2016年06月08日

有膽選特首 無膽改民生

... 年賺大錢,卻仗着所謂可加可減機制無理增加票價,的確是民怨沸騰的因由,但林鄭月娥不痛不癢的批評和承諾的改革,都只 ...全文

今日信報時事評論大班人語鄭經翰2016年06月03日

3262張八達通多扣車資
港鐵送兩張單程票補償

... 的情況。 張炳良拒撤可加可減制 為防同類事件再發生,港鐵已即時採取提升措施,包括加強工作程序覆核和驗證,並就測 ...全文

今日信報財經新聞2016年06月02日

可加可減僅卸責機制

... 情不合,加租的憑據「可加可減」機制更是於理不合。 約10年前,公共事業陸續採用所謂「可加可減」機制,以此決定價 ...全文

今日信報時事評論黃潤達2016年05月28日

你對港鐵是愛還是恨

... 產生濃烈的情感呢? 可加可減實為價格管制 但為什麼今天又有這麼多香港人對港鐵如此憎恨呢?因為曾經代表高效率、方 ...全文

今日信報理財投資獅子山學會白仲祺2016年05月25日

云爾錄 :團體籲檢討公屋加租機制

... 0年實施的公屋租金「可加可減」機制,已加租約25%,希望房委會檢討機制,加幅不能高於通脹率,並擱置公屋加租調整 ...全文

今日信報獨眼香江獨眼香江紀曉風2016年05月23日

香港適合「柯式」管治?

... 受到支持,看看港鐵的可加可減機制。 現階段的香港,還是堅守着固有的制度和程序,並隨現有的規範去修改過時的程序比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開卷偶拾張山地2016年05月21日

經濟下行 資方盼凍結最低工資

... 『檢討』,所以應該是可加可減,要減很難,所以凍結合理。」 中華廠商聯合會名譽會長施榮懷也稱,如明年最低工資水平 ...全文

今日信報獨眼香江獨眼香江紀曉風2016年05月19日

港鐵月底公布票價加幅
馬時亨:冀符公眾期望

港鐵(00066)票價按現行調整機制將於6月加價2.65%,為連續第7年按「可加可減」機制加票價,港鐵主席馬時 ...全文

今日信報財經新聞2016年05月19日

頁數:1 2 3 4 5 6 7 8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