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青楓在戰後的一年出生,今年75歲。
大半生投身新聞界,由最早的《晶報》開始,跑過港聞,做過副刊,又做過娛樂版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1年06月08日
Paul Lecomte,是一名居港6年多的法國製片師。
香港的獨有風景,令他迷上攝影,近期更開始藝術創作,現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1年06月01日
疫情下,Paul Lecomte說已經有兩年沒有回法國探望家人了。「這個暑假我會回去法國,不論是否要隔離,我都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1年06月01日
洪嘉揚(Thomas)自小在音樂世家長大,母親董曉露是香港中樂團的革胡首席,父親洪立則是大提琴老師。他自5歲開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1年05月25日
新巴城巴不少高層都會間中穿上制服在前線做巴士司機,除黃漢中外,一身西裝的商務總監吳義君(Newton)笑指自己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1年05月17日
黃漢中(Simon)自中學起,已對巴士路線深感興趣──他說自己不是「巴士迷」,而是「巴士路線迷」。早於讀初中時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1年05月17日
謝雍嵐(Nam)的頻道Laugh Travel Eat目前約有2000個訂戶,與熱門中文行山頻道相比,的確是小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1年05月14日
疫情下,香港人由以往的去旅行變成向山行。行山愈來愈普遍,以致西貢行山徑隨時多人過旺角女人街,而行山人士除非有高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1年05月14日
作為腎科醫生,李錦滔十分支持器官捐贈,而且隨身袋着一張殘舊的粉紅色捐贈卡。可他帶點惆悵地道:「相對過去20多年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仁心仁話譚淑美2021年05月05日
李錦滔(Philip),威爾斯親王醫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內科顧問醫生,也是香港內科醫學院院長。他曾領導小組研究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仁心仁話譚淑美2021年05月05日
疫情下學生透過網絡上課,李德富有一個意外收穫,那是透過網絡上課,華語學生較勇敢提出問題。
他皺眉說:「我曾在美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1年04月28日
李德富(Khaled B. Letaief)在非洲的突尼西亞出生和長大,輾轉去過美國留學、澳洲工作,然後在19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1年04月28日
若說姚開麒是一本陶瓷工藝與歷史的活字典,準不會錯。
他10歲未夠已經了解瓷器整個製作過程,父親與友人拍檔開的陶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1年04月26日
無綫20年前經典電視劇《尋秦記》將推出電影版,近日預告片登上各網絡平台,電影以原班人馬上陣。《尋秦記》是根據作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1年04月10日
梁萃行的辦公室內放了一對兵馬俑書立,早年他在美國哈佛大學的碩士論文正是以《史記》的〈秦始皇本紀〉為研究目標。梁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1年04月10日
在有關戰國的用語方面,記者請教了林麗玲,分析現代香港人項少龍,返回戰國時代,從語言與文字上有沒有可能跟古人溝通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1年04月10日
麥貫權自十五六歲入行做傢俬,這數十年來,眼看着其他同門師兄弟一個個轉行做更能賺錢的裝修,他卻依舊在這行默默耕耘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1年03月31日
像麥貫權那樣的古董傢俬老師傅在行頭不多,但近年保育概念流行,不少年輕人反而願意付出金錢來上堂學藝。「有個22歲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1年03月31日
若有一個職位的主要職責是「派錢」,你會否覺得這是絕世筍工?作為太古集團公益事務總監的陳婷婷(Tina),聽到記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1年03月26日
由於要做勘察工作,因此陳婷婷也做過Time Auction的飯敍嘉賓。她說當天有很多出席的義工,皆對她如何入行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21年03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