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偉怡接受訪問時即席示範生花作品,以解釋日本花道的技巧。這是包含3種植物的「三種生」。「從前生花主要放在房間裏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17年10月18日
香港的醫療體制常為人詬病,醫療事故頻生、等候時間長等問題不斷重演,反觀經常被拿來跟香港比較的新加坡,醫療服務在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潘天惠2017年10月13日
1953年,劍橋大學兩個年輕科學家James Watson和Francis Crick發現了簡稱DNA的脫氧核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潘天惠2017年10月13日
Tony有兩個弟弟,最小的叫楊其偉(Kiwi)。「他自小讀書就好叻, 不用溫習也拿高分,令家人明白到讀書是逼不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吳雄2017年10月12日
不少港人低調扶持弱勢,楊其輝(Tony)是其一;小學住橫頭磡7層徙置區,後遷入秀茂坪16層公屋;獅子山下,港人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吳雄2017年10月12日
白魚如今常在歐洲有創作和展覽,自言是運氣很好的人。回想起初到歐洲闖蕩的日子,他也曾處處碰壁,作為華人藝術家,他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余十八2017年10月11日
黃金、鑽石、各色寶石,日常我們只在首飾上看到,然而它們也可磨成粉,放在平面的畫作上,閃閃生輝。台灣的白魚是少有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余十八2017年10月11日
也許傳媒對馬唯中最感興趣的是,她身為台灣前總統馬英九的長女。其實她初來香港工作時,馬英九還未卸任,傳媒都稱她為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17年10月10日
馬唯中,是台灣前總統馬英九的長女。
成長於政治世家,她卻非常低調。當她還是「台灣第一千金」之時,她就在機場被傳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17年10月10日
人要專注,也要抽離,才會發現生活之美。建築師鄭振揚(Tugo)是獲得《國家地理雜誌》全球攝影賽大獎的攝影師,用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吳雄2017年10月06日
Tugo是如何由建築師變成攝影師?「大學時因學業需要,買相機周圍影建築,我本身也喜歡線條和幾何。出來工作後,從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吳雄2017年10月06日
文學研究學者陳智德,詩人陳滅,是同一個人的兩種身份,然兩者都有同樣的願望:要將香港文學推到更廣遠的地方。今天到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17年10月04日
影響陳智德甚深的是在台灣東海大學讀本科的經驗。台灣社會對文學的熱愛讓他感動,希望有天香港也能有此氛圍。「不只讀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17年10月04日
新世代對細水長流的感情,只會仰天長笑,但從一而終曾幾何時是我們的傳統價值,能與老伴甘苦與共是一種幸福,林漢明是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潘天惠2017年10月03日
英雄莫問出處,中大大豆研究中心主任林漢明教授,出身卑微,長大後毅然轉投「粒豆咁細」的學術領域,投入被人忽略的大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潘天惠2017年10月03日
日本藝術家Mr.,村上隆弟子,御宅族,一個常賣萌的大叔。村上隆創立「超平面」藝術風格,Mr.正是其堅實追隨者,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17年09月28日
作為追隨村上隆多年的後輩,Mr.可覺得自己與村上隆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他想一想說:「我們最大的共通點就是我們都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17年09月28日
經常到墳場考察,還要為墓碑拍照,鄧家宙自言沒有遇過怪事,「我們比任何人都尊重這些先人,不然我們也不會研究他們,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17年09月27日
本地歷史學者鄧家宙,為了研究從不怕「大吉利是」,專注香港史、佛教史及金石文獻研究的他,曾花5年時間,走遍香港大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17年09月27日
拍賣作為服務行業,買家和賣家都是上帝。
作為老闆,北京匡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董事長董國強凡事親力親為,經常跟收藏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林艷虹2017年0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