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三一一大地震之後,整個社會均受到衝擊,不少藝術家也開始思考環境與人的關係。
地震發生前,大巻伸嗣的工作室設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17年08月11日
在香港多年,Mathew自言從未想過離開這裏。「我很喜歡港人的價值觀,尤其是重視家庭方面。」作為園境建築師,他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17年08月10日
在泥裏放一粒種子,它便自然成長,給人足夠的開放空間,在裏面自然形成社區。民間有各種各樣的社區在自然生成,然而當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17年08月10日
粵語殘片裏大富人家都想兒子將來做律師或醫生,二十一世紀DSE狀元們不約而同想讀醫,這引起前大律師林作(Jose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吳雄2017年08月09日
林作無疑是個筍盤,但偏偏與女性不太能溝通。「我覺得媽媽不是很了解我,大家畢竟跨一代,背景、文化很不同,我們沒什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吳雄2017年08月09日
林伯強,又名「亞伯林」,即那位深受網民熱捧、以物理學改寫流行曲的中學老師。第一首廣為人知的歌是《激光中物理篇》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17年08月08日
問林伯強,日常生活可有一些物理常識,經常令人誤解?
「坐車掟彎時,我們會叫:嘩!離心力好大!但在物理學,那不是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17年08月08日
鄭敏華,思網絡總監。
長期駐守中西區,近年搬到葵芳一間約1600方呎的辦公室,繼續關心中西區。剛過去的周六及周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17年08月03日
記者參與了剛過去的「裸食」自由行,那是周日約中午時份。
在西營盤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的起點,先拿取一串木珠鏈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17年08月03日
7至9月是香港的風季,颱風暴雨水浸本平常,但隨着社交網站的興起,負責預測的天文台也捲進雷暴區。天文台台長岑智明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吳雄2017年08月02日
岑智明出身清貧家庭,中小學在聖保羅書院度過,幾乎年年名列前茅。「我是獨子,兩老供書教學很吃力,一天到晚都沒見爸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吳雄2017年08月02日
Sara一年中有一半時間在外面跑,一半時間在家。在旅途上,她自言經常思鄉,「我上星期離家時還跟兒子說,真希望你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17年08月01日
旅遊作家以男性佔多數,旁人總以為,那是因為女性在獨自旅行上要面對更大風險的緣故,來自英國的Sara Wheel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17年08月01日
香港人放假最愛遊日本,愛其地方乾淨,人們有禮貌。但也有日本人來港生活,喜愛香港毫不拘謹的感覺。
七十後日籍插畫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林艷虹2017年07月28日
最近,Mango為基督教勵行會的港島區賣旗日(8月9日)設計旗(貼紙),以貓咪和香港為主題,主角包括她的2隻愛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林艷虹2017年07月28日
今年書展,利志達自資出了一本漫畫,名為《刻毒》,由多個單元漫畫組成。「有些故事是發夢後記下來的,其中一個故事是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17年07月27日
利志達,是香港首位獲羅浮宮邀請漫畫協作的藝術家。
該計劃自2005年開始,每年在全球邀請一至兩位漫畫家,以「羅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17年07月27日
知名中國行為藝術家林一林早在1995年以《安全渡過林和路》打響名堂,他在路上砌起一幅灰磚牆,在繁忙的馬路上逐塊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17年07月26日
林一林的作品經常出現磚牆,最初的起因不過是很單純,看到四周都是拆卸舊房子丟棄的廢磚,很便宜就可買來一大堆,便拿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17年07月26日
羅海偉出生在內地的農村家庭,小時候家裏人都是務農的,從未期待他走研究路。
父母受教育不多,堂親和表親多不愛讀書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愛拉2017年0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