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檢基20歲出頭已在英國搞運動,為當地香港留學生爭取權益。回港後為基層謀福利,可謂見慣風浪,這次補選引發的「P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吳雄2018年02月06日
... 目。
幾年前,我在《訪談錄》寫亞倫在牛津大學畢業,曾到歐美當銀行家,然後到巴黎索邦大學進修博士學位,不久便晉升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盡付笑談毛羨寧2018年02月05日
為了親近女兒,你會去到幾盡?
本是投資銀行家的黃桂林,在商場打滾多年,曾經為長實發行「長盛債券」,集資額達3億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18年02月02日
黃桂林在2010年加入香港歌劇院,此機構由莫華倫創辦。他說,主要原因是他對歌劇有興趣,且獲機構前任主席呂慧瑜邀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18年02月02日
年近九十的陳國源是本地粵劇戲服的活字典,從事盔頭(即帽飾)和戲服製作超過60年,本地手造粵劇帽飾的資深一輩,只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18年02月01日
陳國源在即將開幕的展覽「金冠銀冕華麗緣──陳國源60載帽飾藝術」(2月3日至3月4日,時代廣場露天廣場),會展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18年02月01日
20歲的Namrata Shrestha(Nami),尼泊爾裔,站在校園中,與普通的大學生無異,但她年紀輕輕,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18年01月31日
Nami在香港出生,但由於父母都要工作,加上香港生活指數高,因此她嬰兒時期被送回老家交給親戚照顧,3歲就被送去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18年01月31日
慧惠不愧讀電影出身,連畫作也離不開電影畫面。她上世紀八十年代尾出生,《旺角卡門》正好在1988年上映,拍攝時曾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吳雄2018年01月30日
1999年電影《半支煙》裏的下山豹(曾志偉飾)患老人癡呆症,30年後回油麻地尋找歌女阿南(舒淇飾),慨嘆:「以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吳雄2018年01月30日
明明是煙斗卻註明「這不是煙斗」、雨傘上放水杯、戴着白頭套親吻的戀人、一堆在城市中懸浮的西裝男……比利時超現實主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18年01月24日
Xavier曾與晚年的Georgette見過兩次,形容她非常友善和迷人。「我覺得她很了不起,與世界上最古怪的男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18年01月24日
羅偉立在加入永福後,為公司注入新科技,包括內部開單電腦化、360度睇靈堂——他花了近6位數字聘請技術人員去到靈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18年01月23日
羅偉立是永福殯儀的太子爺,也是家族殯儀業的第三代。他今年僅26歲,身形瘦削,在紅磡開滿長生店的街道,他一身西裝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18年01月23日
筆名阿翔的八十後大男孩鄭翎軒,從不覺得人生要跟着主流價值走。前年他以大埔為起點,踩單車橫越24個國家,花了一年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18年01月19日
雖然阿翔展開這個長途單車旅程時已過了30歲,但他認為冒險與年齡無關。「只有華人社會才覺得只有年輕人才可冒險,在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18年01月19日
懷舊通花磚
蘇屋邨重建後每座樓沿用舊時所用的植物命名,如蘭花樓、壽菊樓、牡丹樓、金松樓、綠柳樓和櫻桃樓,這些全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18年01月18日
政府覓地有煩惱,市民抱怨新樓愈來愈納米化。但在房署工作29年兼兒時曾住蘇屋邨的房屋署助理署長陸光偉說:「以前啲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譚淑美2018年01月18日
近年不少國家開放工作假期簽證給港人申請,吸引一些年輕人辭去工作,騰空一兩年去賺取金錢和生活體驗,有人回港後投入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18年01月17日
香港八十後女生陳露怡(Louie)在與朋友出發前往澳洲墨爾本工作假期前,從未想過自己的人生可以有怎樣的轉變。以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訪談錄張綺霞2018年0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