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和上海,一個在珠江口,一個在長江口。不知從何時開始,兩個城市經常被拿來比較。上世紀開始,大量上海人因中日戰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人情味濃陳春燕2017年12月15日
原來雪蓮剛來香港時,最想做的是陪月員。「我來港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讀陪月員課程和考牌。因自己喜歡小孩子,產後又是女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人情味濃陳春燕2017年12月08日
香港打工仔出名工時長,尤其是保安、飲食、物業管理等行業,當中還有種職業年中無休,卻甚少受到關注,那就是每個家庭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人情味濃陳春燕2017年12月08日
... 人生日寄生日卡,已算人情味濃,保存傳統。不然郵局每年發行雅俗郵票,賣給誰去?送信之外,郵局不必喝西北風,第一靠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花都拈花高潔2017年12月05日
... 中小店舖起初標榜保持人情味濃、鄰里互助的傳統,提供個人化的貼心服務,希望留住熟客,可惜無濟於事。
加上當時的「 ...全文
今日信報時事評論許劍昭2017年12月04日
法國人嗜甜如命,每天起來的第一餐就以甜食為主,甚少吃鹹的東西。麵包加牛油、果醬,再配一杯咖啡或茶,便是最標準的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人情味濃陳春燕2017年12月01日
有說十九世紀前,砂糖是奢侈品,所以法國上流社會以甜得發膩的糕點來炫耀身份、地位。中世紀時,糖更是昂貴的香料和藥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人情味濃陳春燕2017年12月01日
... 感。毫無疑問,上一代人情味濃,人與人關係較今天密切得多。另外固然六七十年代學位少,競爭大。不過社會向上流動性大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夾心人卓文2017年11月29日
意大利麵的起源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它是由Marco Polo從中國帶入意大利,亦有人提出在意大利中部,屬於西元前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人情味濃陳春燕2017年11月24日
常言道:「大樹底下好遮蔭。」在城中的星級意大利餐廳任職6年、本是名廚Umberto Bombana得力副手的J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人情味濃陳春燕2017年11月24日
無論是官僚架構或一般企業中,「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觀念總是無處不在。有人覺得這是「明哲保身」,有人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人情味濃陳春燕2017年11月17日
工作壓力巨大下,王永其師傅的減壓方法之一是聽佛教音樂。為何會接觸佛教音樂?原來與師傅的治病經歷有關。「幫我做針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人情味濃陳春燕2017年11月17日
三十年代,香港製衣生產大部分屬家庭式經營,以童裝及針織內衣為主。五十年代內地移民湧入香港,為紡織和製衣業帶來大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人情味濃陳春燕2017年11月10日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知天命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人情味濃陳春燕2017年11月10日
近年港女二字是一個負評,但其實不少港女卻頂着半邊天,她們在外努力打拚,在家裏相夫教子。蘇太蘇周艷屏就是位不讓鬚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人情味濃陳春燕2017年11月03日
Patsy不時會與伍發金師傅研究醬料和菜式的配搭,又喜歡在臉書和美食活動分享心得。下星期四,發哥就會在美亞醬園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人情味濃陳春燕2017年11月03日
香港是個美食天堂,不單因這裏有五花八門的各國佳餚,更因上至星級餐廳,下至平民美食,都找到它們的生存空間。除了茶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人情味濃陳春燕2017年10月27日
在《食神》裏,史提芬周(周星馳)這樣評價火雞姐(莫文蔚)的嗱喳麵:「好好一粒咖喱魚蛋,你做到沒有魚味亦沒有咖喱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人情味濃陳春燕2017年10月27日
品酒之道,首要認識酒性。有別於紅白酒,品嘗烈酒可加點冰、Tonic Water或Soda,會產生不一樣的風味。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人情味濃陳春燕2017年10月20日
五六十年代,港人最愛玉冰燒、孖蒸,因便宜又夠掯。七八十年代經濟起飛,餐枱上就變成一瓶瓶干邑,喝高端洋酒才有面子 ...全文
今日信報副刊文化人情味濃陳春燕2017年10月20日